- A+
我已經在同間公司工作十年,現在也要成為新鮮人眼中的「前輩(浪)」,既擔憂、也希望不要被後浪淹沒,或者被歸類為無用的傢俱--那種佔了很大的位置空間、很難「移動」,且實際的效用有限,就只能「被擺著」的員工。

最近開始我開始很焦慮,雖然我還沒滿 40 歲,但 40 歲已在轉角等著我,我感到很驚恐,每天想著:我要 40 歲了嗎?我還沒準備好呀!
過年期間在台灣,跟幾位以前職場的主管,或是大學熟識的學長姐聊天,他們都跟我說,這只是一個數字而已,過了之後也覺得沒什麼差異,反而會有都 40 了,更無所懼地「豁出去拚了」的感覺。
40 歲的焦慮:變成英國人口中的「辦公室古董」
其實,一直以來,我並不是一個很在意年齡的人,相反地,我覺得每一年都是人生的一部分、每一個階段都得好好的過生活;也因此,我不禁反思:為什麼這一次,我會感到焦慮?我到底在焦慮什麼?
不可諱言,職場是主要的焦慮起源。最近,我深深感受到產業技術跟趨勢的改變,同時,與技術相應的思維也在轉變中。
還記得當我 20 幾歲,剛入職場時,覺得 40 歲就是「前輩」,前輩的類型大概分兩種,一種是思緒清楚、說起話來令人信服且佩服;另一種是靠著年資累積,而坐上管理職的位子(換言之,未必與實力成正比)。
在英國,後者如果沒有真正的實力與產值,很可能淪為英國人口中的「大型傢俱」(a piece of furniture)或是「骨董」(antique)──這些詞彙,都是被用來形容辦公室裡,那種佔了很大的位置空間、很難「移動」,且實際的效用有限,就只能「被擺著」的員工。
我自己已經在同間公司工作十年,現在也要成為新鮮人眼中的「前輩(浪)」,既擔憂、也希望不要被後浪淹沒,或者被歸類為無用的傢俱。
趨勢改變,思維、方法也要跟著變
回顧自己在職場的初心,當還是一位新鮮人時,勉勵自己要多吸收多學習;現在有工作經驗,也累積了年資,更體會到年資不應該就只是倚賴經驗,用相同的態度跟做事方法,用同一招繼續走江湖。畢竟時代跟社會一直在改變,方式跟認知也一直在革新,沒跟上就真的會變成「大型傢俱」。
舉例來說:最近,AI(人工智慧)跟 Machine Learing(機器學習)這兩個話題很紅,我身處於英國零售業的電子商務部,也感受到這一股趨勢、感受到工作中的技術跟技能在改變。我向來對趨勢比較後知後覺,往往要等到「趨勢」已經變成「現在式」時,才深切地「被燒到」,而急於了解。
但處於這樣的情況也有好處,這時候業界已經有很多相關的討論資訊了,我的方式是搜尋相關主題,大量的閱讀、快速的補充知識。
在產業研究的報告中,預計未來 AI 在零售業的應用是全面性的,在英國,目前 47% 的零售業工作將會被科技取代,尤其是客戶溝通、後端物流的部分;還有今年(2018)預估全球零售業,人工智慧將是年投資成長比例最高的產業。
根據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的研究報告,預計在 2030 年,英國約 30% 的工作會被 AI 或自動化機器人取代──此預測數字低於美國的 38%、德國的 35%,高於日本的 21%。也就是說,在未來的 15 年內,工作型態會有根本性的不同,44% 的零售業工作將有可能被自動化取代。
當技術已經落後年輕人,「前輩」要學會如何「用經驗作戰」
我從事網站數據分析的工作,從大數據開始,開始感受到產業的改變,雖然目前速度不快,但我相信當改變到某一程度時,轉變的速度將會是倍數成長。我開始深深覺得,這一波的科技演變,將可以比擬工業革命的進化,並根本性地改變很多做事方法跟發展方式。
我不是工程師,要做 AI 跟 Machine Learning 的技術離我很遠,與我比較切身相關的是基本數據。進階模組技術應用的原始出發點都是數據──我的工作,就是將各種不同來源的數據,串連整合成大數據。雖然我無法發展程式的模組,但我在電子商務網站分析部,需要擁有數據的分析跟洞察力。
我的工作中,有越來越多的數據輸入於資料庫跟雲端平台中,在這樣的狀況下,我一直倚賴的工具(Micosoft Excel)就變得不夠了,使用程式語言 SQL 跟 R,甚至 Python 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多,這對於大學念社會學系的我,完全是個新領域。
會不會使用這些程式語言,是工作中現實的問題:當我年輕的同事,可以駕輕就熟地將數據輸入資料庫或雲端系統,然後再輕而易舉地叫出指定的資料,而我只能求救於他們時,工作效能明顯不同。我很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,知道自己需要進修學習。
大學念民族系的學姐跟我說,當他覺得因為不懂程式術語而受挫時,就會提醒自己,他的職責,應該是像當初電力科技剛被發明時,思考如何將已開發的電力運用到生活中,而不是企圖開發新的發電方式。以我的狀況來說,就是如何整合過往經驗,活用新興科技,改善零售業績跟工作產能,而非單純的「和年輕人拚技術」。
職場下半場:如何重新定位自我?
職場上的我需要學習新技能是當務之「急」,另一方面隱藏著的潛在焦慮,是職場的升遷。雖然我對目前的職務、職責、福利都還算滿意,但是再過 5 年之後,我該將如何定位自己呢?
在我的辦公室中,已經有幾位幾年前由我帶領的新鮮人,目前已轉換職務,變成可以獨當一面的經理;近期陸續加入的年輕組員也都很優秀,我若停留在原地,就是變相的退步。
「職涯該如何繼續發展」是個很好的問題,工作資歷 15 年後,接下來不論是往上或往左往右,都需要付出相當的心力。這其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職涯規劃問題,身為一名有幼兒的職業婦女,思考點還包含了如何平衡家庭、如何讓跟小孩及家人相處的時間質量兼具、兼顧家庭日常事務,還有能在職場上衝刺付出。
我認為無論是哪個決定,都牽扯到個人的價值觀跟選擇,沒有對錯跟好壞,只是下了決定後就不要後悔,世上沒有完美的決定,哪種選擇都會有犧牲,相對的也會有收穫。
槓桿生活:所有選擇,都有相應的風險和收益
現在回顧我每個 10 年的課題:20 歲大學畢業後,主題是職場事業;30 歲是情感關係跟組織家庭;下一階段的 40 歲,可能是事業跟家庭的平衡。平衡很難,真的就像是翹翹板這個遊戲,想要兩邊都等重,完美的平衡,幾乎是不可能,如果只顧單邊,就傾全力用力壓下拚了。
如果你問我有沒有因為家庭跟小孩的因素,而覺得職業生涯停頓或停滯?我會誠實的回答:有,我有後顧之憂。我得準時下班去接送小孩,我的心思也會花在家庭跟小孩上面,我發覺這讓我對於公事跟商業敏感度減低了一些。但我深知這是個人的選擇,目前我選擇要照顧家庭跟幼兒,讓我的職業生涯目前先「撐住就好」,風險是只要一邊一有一點狀況,槓桿在短時間內就會搖晃歪斜。
追求平衡,大概是我除了職場技術以外,另一個 40 歲的課題。
最後的提醒:常保健康
寫到這裡,我想給自己和所有讀者們最後的提醒,是注意健康。畢竟一副機器用久了,總是多多少少會開始出現問題,需要適時地進廠維修,務必提高警覺,除了工作跟生活之外,也該定期地適量運動了。
- av
- b
- bl
- c
- d
- der
- e
- fu
- g
- go
- hr
- ic
- ig
- mg
- ng
- ol
- ph
- ps
- q
- 一些
- 一個
- 一招
- 一次
- 一直
- 一種
- 一邊
- 一點
- 上面
- 下來
- 下半場
- 下班
- 不可
- 不同
- 不夠
- 不快
- 不是
- 不會
- 不要
- 不論是
- 並不
- 主管
- 主題
- 之後
- 了解
- 事務
- 事業
- 人口
- 人工
- 人生
- 人相
- 人要
- 什麼
- 今年
- 他們
- 付出
- 付諸
- 位子
- 位置
- 低於
- 作戰
- 使用
- 來源
- 來說
- 促進
- 保健
- 個人
- 個數
- 做事
- 停頓
- 健康
- 價值
- 優秀
- 兩個
- 兩種
- 公事
- 公司
- 其實
- 兼顧
- 出現
- 出發點
- 分析
- 初心
- 到底
- 前先
- 前輩
- 剛被
- 力量
- 功能
- 功能障礙
- 務必
- 升遷
- 取代
- 受到
- 受挫
- 只是
- 只能
- 只要
- 只顧
- 可以
- 可能
- 台中
- 台灣
- 各種
- 同事
- 同時
- 吸收
- 員工
- 哪個
- 哪種
- 商業
- 問題
- 單純
- 因為
- 因素
- 國人
- 在家
- 在意
- 在職
- 型態
- 基本
- 報告
- 場上
- 多多
- 多少
- 大學
- 大學畢業
- 女性
- 女用
- 好壞
- 好好
- 好處
- 如何
- 如果
- 婦女
- 學會
- 學習
- 完美
- 客戶
- 家人
- 家庭
- 實力
- 實際
- 將會
- 將有
- 對於
- 對錯
- 小孩
- 就是
- 就會
- 工作
- 工具
- 工程師
- 差異
- 已經
- 希望
- 平衡
- 年前
- 年資
- 年輕
- 年輕人
- 年齡
- 幾年
- 幾歲
- 往往
- 很多
- 很遠
- 很難
- 後悔
- 得當
- 從事
- 從大
- 德國
- 快速
- 怎樣
- 思維
- 急於
- 性功能
- 性慾
- 性高潮
- 情感
- 情況
- 想要
- 感到
- 感受
- 感覺
- 態度
- 應用
- 應該
- 成為
- 成長
- 我會
- 我要
- 我該
- 技術
- 投資
- 接下來
- 提高
- 搜尋
- 擁有
- 收穫
- 改善
- 改變
- 敏感
- 數字
- 數據
- 新人
- 新鮮
- 方式
- 方法
- 方面
- 日常
- 日本
- 明顯
- 時代
- 時候
- 時間
- 智慧
- 最後
- 最近
- 最高
- 會有
- 會計
- 會變
- 會開
- 有力
- 有沒有
- 有能
- 期間
- 未來
- 未必
- 根據
- 根本
- 業的
- 業績
- 機器
- 機器人
- 機會
- 歪斜
- 歸類
- 每個
- 每天
- 比較
- 決定
- 沒什麼
- 沒有
- 治療
- 注意
- 洞察力
- 深入
- 深深
- 減低
- 準備
- 準時
- 溝通
- 滿意
- 演變
- 潛在
- 無法
- 無論
- 焦慮
- 照顧
- 燒到
- 犧牲
- 狀況
- 獨當一面
- 現在
- 現實
- 生活
- 產業
- 產能
- 用來
- 男性
- 畢業
- 當我
- 發展
- 直接
- 相信
- 相同
- 相對
- 相處
- 相關
- 真正
- 真的
- 眼中
- 知識
- 知道
- 短時間
- 社會
- 福利
- 程式
- 等到
- 管理
- 系統
- 累積
- 組織
- 經理
- 經驗
- 網站
- 總是
- 繼續
- 美國
- 美的
- 而已
- 聊天
- 聯合
- 職務
- 職場
- 職業
- 職業婦女
- 職涯
- 自動
- 自己
- 自我
- 英國
- 著變
- 藏著
- 處於
- 行動
- 術語
- 衝刺
- 補充
- 要來
- 要學
- 要照
- 規劃
- 覺得
- 討論
- 記得
- 詞彙
- 話題
- 該是
- 認為
- 認知
- 語言
- 說起
- 課題
- 警覺
- 變中
- 變得
- 變成
- 變相
- 資料
- 資歷
- 資訊
- 質量
- 越來越
- 趨勢
- 身處
- 轉換
- 轉變
- 辦公
- 辦公室
- 近期
- 這些
- 這個
- 這兩
- 這是
- 這樣
- 這裡
- 速度
- 進修
- 進階
- 遊戲
- 運動
- 運用
- 過了
- 過年
- 適時
- 適量
- 選擇
- 還是
- 還有
- 還沒
- 還算
- 那種
- 開始
- 開發
- 關係
- 關於
- 階段
- 障礙
- 隱藏
- 雖然
- 電子
- 需要
- 面對
- 預測
- 領域
- 類型
- 顧家
- 風險
- 驚恐
- 體會
- 高潮
- 點還